根据学校工作意见,结合我部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规划,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二、课改目标 调整和完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要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目标为五个方面:在课程功能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知识为实践技能服务、知识为就业岗位服务、知识为终身发展服务”的三维功能整合;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旧”和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现状,加强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联系,精选计算机专业的社会岗位需要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编写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在课程实施上,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项目式教学方式;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标尺,研究能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科学评价标准。 三、工作内容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进一步完善我校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计划,项目课程教材,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等)。 1、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贯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是以企业、生活中的案例为教材,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高效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是通过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选择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围绕项目开展学技术、找资料、搞设计、加工制作、检测成果。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仿真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干中学,边干边学,学与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计算机许多课程都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挑选一些“创业项目”,组织仿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分层教学法:现代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当考虑分层教学法。入学时,先对学生进行文化课考试,然后按学生不同的文化基础水平,分成若干个班,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状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具体实施过程由分层备课、教学策略分层、分层辅导、作业分层、检测分层、教学质量指标分层等部分组成。 任务驱动法和成果展示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给出结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提示,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使学生学习有一个奋斗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让全体学生参加成果展示。如自己设计的程序展示、幻灯片展示、图形图像处理作品展示、网页设计作品展示,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 演示法与实践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网络广播软件进行示范性操作或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能看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系统观察,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不习惯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必须将其它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力求讲话风趣,有感染力,讲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并要讲清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与方法。在一部分内容演示完后,最好能让学生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 其中,大力推行专业课的“项目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努力做到将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环境和先进技术引入到教学环境中,使之相互融合;推广以项目课程为导向的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尝试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2、加强课程优化,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针对本专业课程,逐一进行优化,推行现代课程模式,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选用课程要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突出主干课程,增加新内容、新工艺,并根据培养目标,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一方面对现用教材进行大胆增删,另一方面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编写校本教材,对学生按“双证”资格标准的要求内容进行教学,建立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 3、加强实习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针对原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较多,实习课课时较少的情况,重新调整理论与实习教学课课时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加大实验、实习设施及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同时通过合作办学加强实习教学中的管理与指导,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4、改革课程评价和考评制度。 改变以一份试卷成绩作为考评学生主要依据的做法,强化过程考核,实践性环节考核及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积极推行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研究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等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思想、专业理论合格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即成为“双师型”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发挥“校本”培养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所谓“校本培养”是指以学校为主体的培养方式。通过专业分析和教师分析,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对较为成熟的“双师型”教师,为其提供条件,推荐参加全国、省、市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参与教材、教参、教学大纲的编写,参加行业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工作。促使其成为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兵,并协助学校培养好“双师型”教师。对从企业行业聘用的、具备丰富的行业职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鼓励其考取教师资格证,并以通过举办教育理论专题讲座、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提高其教育理论素养和执教艺术。 第二,开展校际之间观摩和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利用兄弟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优势,我们要经常聘请其他学校的专业教师来校指导,同时也派本系的教师到他们学校进行培训、进修,以提高我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三,加强产教结合,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定期选派一些专业对口,有一定动手能力的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进修提高,与学生一起,在劳动中虚心向科技人员学习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努力提高自己技能水平。 六、结束语 课程改革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不能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我们在探索过程中,既要勇气和胆略,又要高瞻远瞩,标新立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既要科学决策,又要持之以恒,我们坚信,只要下定决心,课程改革之树就一定能结下累累硕果。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 2011年3月
|